一、秦国历代国君及姓名顺序表
1、秦非子(在位时间40余年)
约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(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)始建秦国。
2、秦候
3、秦公伯(在位3年)
史书上很少关于秦公伯的记载,大略知道他是秦侯与秦非子之后。
4、秦仲(在位23年)
周宣王五年(前823年)以秦仲为大夫,令攻西戎,次年秦仲战败而死。其长子赢也继位。
5、秦庄公(在位44年)
周宣王七年(前821年),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,击败西戎,周宣王封庄公为西垂大夫,封大骆犬丘(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)之地。
6、秦襄公(在位12年)
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。幽王之乱时,犬戎进攻镐京,秦襄公以兵救周。平王东迁,秦襄公出兵护送,以功封诸侯。
7、秦文公(在位50年)
建立新都。
8、秦静公(诤公)
9、秦宪公
秦宁公(在位12年)
宁公二年(前714年),自郿邑(陕西郿县东北)迁都平阳(陕西眉县),同年派兵攻下亳戎荡社(陕西西安)部落。
10、秦出子(在位6年)
5岁即位,在位6年被杀。秦出子是秦宁公小儿子。
11、秦武公(在位20年)
12、秦德公(在位2年)
即位以后将国都迁至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,自此后数百年秦稳定地以此为都。秦国的各项制度在秦武公、秦德公在位时期大体有了雏形,其国力也开始迅猛发展。这为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兴盛并进而与中原各国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13、秦宣公(在位12年)
14、秦成公(在位4年)
15、秦穆公(在位39年)
春秋五霸之一。秦穆公胸怀大志,非常重视人才,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、蹇叔、丕豹、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,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。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,开地千里,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,遂称霸西戎。
16、秦康公(在位12年)
17、秦共公(在位5年)
《吕氏春秋》中所谓的秦三公是指秦穆公、秦康公、秦共公三人。
18、秦桓公(在位27年)
19、秦景公(在位40年)
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。
20、秦哀公(在位36年)
21、秦夷公
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。
22、秦惠公(在位10年)
23、秦悼公(在位14年)
时值秦国大乱,后来大将伍封大败秦、巴、蜀三国联军,平定秦国之乱,立秦厉公赢利。
24、秦厉共公(在位34年)
秦厉共公在位期间,蜀人、楚人、义渠之戎都曾朝贡献礼。前476年,派兵拔魏城。前461年,沿黄河修筑防御濠沟。同年,以兵2万伐大荔之戎(今陕西大荔朝邑一带),取其城。前457年,他率师与绵竹之戎(今 甘肃天水东)战。前451年,筑南郑(今陕西汉中)城,置县。前444年,他派兵攻义渠之戎,执义渠王。秦厉共公执政期间的这些举措,为秦国的富国强兵作了一定准备。
25、秦躁公(在位14年)
西戎民族义渠向秦发起大规模的进攻,直至渭水蒿 [ hāo ] 域,被秦军击退。
26、秦怀公(在位4年)
继位时,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。
27、秦灵公(在位10年)
28、秦简公(在位15年)
在位期间曾在洛水西岸修筑长城,用以自守,史称“堑洛长城”。
29、秦惠公(在位13年)
在位的第十三年,对蜀国发动进攻,攻占了南郑。
30、秦出公(在位2年)
31、秦献公(在位23年)
秦献公在位两大贡献:一是:献公元年(公元前384年),废除秦国自秦武公以来实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。二是:献公二年(公元前383年),献公将都城从位于秦国西部的雍城迁到了秦国东部、地近河西地的栎阳。二十三年(公元前362年),秦国在少梁大败魏军,俘虏魏相公叔痤,攻取了庞城。
32、秦孝公(在位24年)
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。秦孝公一生中做过两件大事,其一是迁都咸阳,其二是任用商鞅变法。
33、秦惠文王(在位27年)
秦惠文王在位期间,任用贤能,推行法制,并不断向外拓展领土。公元前325年,惠文王称王,随后韩、赵、燕、中山和宋也都先后称王。公元前316年,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的建议,出兵灭蜀,随后又灭掉苴和巴,使得秦“擅巴蜀之饶”,为秦以后发展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。
34、秦武王(在位4年)
35、秦昭襄王(在位56年)
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,其实际执政时间仅次于乾隆。在位时,几乎连连对外用兵,先后大胜三晋、齐、楚等国,取得魏的河东和南阳、楚黔中和楚都郢。公元前266年,昭王拜范睢为相,改行远交近攻的策略。公元前262年,以白起为将,发动长平之战。公元前255年秦灭东周,取九鼎、周王朝亡。从此,山东六国再无敌手,秦统一天下,指日可待!
36、秦孝文王(在位1年)
37、秦庄襄王(在位3年)
38、秦王
首位完成统一中国的皇帝。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,先后灭韩、赵、魏、楚、燕、齐六国,即他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、多民族的、中央集权制国家——秦帝国。
二、秦国大事件表汇总
(公元前770年~公元前221年)
公元前770年(秦襄公八年):周平王东迁,史称东周。秦受封为诸侯,始立国。
公元前762年(秦文公四年):迁至汧、渭之会,筑城邑。
公元前753年(文公十三年):初设史官记事。
公元前750年(文公十六年):伐戎,地至岐。
公元前714年(宪公二年):徙平阳,伐荡社。
公元前703年(出公元年):大庶长弗忌等立出子。
公元前688年(武公十年):伐邽冀戎,初建县。
公元前678年(武公二十年):武公死,用六十六人殉葬。
公元前677年(德公元年):徙都于雍。
公元前672年(宣公四年);与晋大战河阳,获胜。
公元前663年(成公元年):粱伯、芮伯朝秦。
公元前659年(穆公元年):伐茅津戎,获胜。
公元前655年(穆公五年):伐晋,战河曲。
公元前651年(穆公九年):送晋公子夷吾归国,晋许秦河西八城。
公元前650年(穆公十年):晋背约,不给秦河西之地。
公元前647年(穆公十三年):晋发生灾荒.向秦借粮,秦兴“泛舟之役”。
公元前646年(穆公十四年):秦发生灾荒,向晋借粮,晋拒绝。
公元前645年(穆公十五年);与晋战于韩.虏晋惠公.晋献河西之地。
公元前644年(穆公十六年):在河东置官司。
公元前640年(穆公二十年):灭梁、芮。
公元前638年(穆公二十二年):迁陆浑之戎于伊川。
公元前637年(穆公二十三年):迎晋国公子重耳于楚。
公元前636年(穆公二十四年);送晋公于重耳归晋,立为晋文公。
公元前630年(穆公三十年):秦助晋攻郑,后秦单独撤兵。
公元前628年(穆公三十二年):秦发兵越晋攻郑.
公元前627年(穆公三十三年),秦攻郑未成,灭滑,晋于殽大败秦军,虏秦三将。
公元前625年(穆公三十五年):秦伐晋,战彭衙,不利,归。
公元前624年(穆公三十六年),秦伐晋大胜,取王官及鄗,封殽尸而还。
公元前623年(穆公三十七年):晋伐秦围邧;秦伐西戎大胜,“开地千里”,天子使召公贺以金鼓。
公元前622年(穆公三十八年):秦取鄀。
公元前621年(穆公三十九年):穆公卒,以一百七十七人为殉。
公元前620年(康公元年);秦送公子雍归晋,晋败秦师于令狐。
公元前619年(康公二年):秦伐晋,取武城。
公元前617年(康公四年):晋伐秦,取少梁。
公元前615年(康公六年):秦伐晋,取羁马.并败晋军于河曲。
公元前608年(共公元年):晋侵宋,求成于秦,秦弗许。
公元前607年(共公二年):伐晋围焦。
公元前601年(桓公三年):晋伐秦,杀秦谍。
公元前594年(桓公十年):秦伐晋,战于辅次。
公元前593年(桓公十一年):与楚、宋、陈人盟于齐。
公元前582年(恒公二十二年):与白狄伐晋。
公元前580年(桓公二十四年):与晋夹河而盟,归而背盟,与翟谋攻晋。
公元前578年(桓公二十六年);晋率各国兵伐秦.秦军败走,至于麻燧。
公元前564年(景公十三年):秦伐晋。
公元前563年(最公十四年):晋伐秦。
公元前562年(景公十五年):使庶长鲍伐晋救郑,败晋于栎。
公元前561年(景公十六年):与楚伐宋。
公元前559年(景公十八年):晋会请侯伐秦,败秦师于棫林,
公元前550年(景公二十七年):至晋会盟,旋即背盟。
公元前541年(景公三十六年),秦公子鍼逃至晋,后又归秦。
公元前506年(衰公三十一年):楚国申包胥至秦求兵伐吴。
公元前505年(哀公三十二年):秦发兵五百乘救楚,大败吴师。
公元前476年(厉公一年);蜀人来赂。
公元前471年(厉公六年):楚人来赂。
公元前470年(厉公七年);义渠戎来赂,緜诸乞援。
公元前467年(厉公十年):庶长将兵拨魏城。
公元前463年(厉公十四年);晋人、楚人来赂。
公元前461年(厉公十六年):伐西戎大荔.取王城。
公元前457年(厉公二十年):厉公率兵与緜诸战。
公元前451年(厉公二十六年);左庶长攻南郑。
公元前444年(厉公三十三年):伐义渠,虏其王。
公元前441年(躁公二年):南郑反。
公元前430年(躁公十三年):义渠戎攻秦,至渭南。
公元前425年(怀公四年):庶长鼂与大臣围怀公迫其自 杀,立孙灵公。
公元前418年(灵公七年):与魏战少梁。
公元前417年(灵公八年):修城于河频。
公元前415年(灵公十年):城籍姑.补庞城。
公元前413年(简公二年);与魏战,败于郑下。
公元前412年(简公三年);魏围秦繁庞。
公元前409年(简公六年):令吏初带剑。堑洛,城重泉。魏伐秦,筑临晋元里。
公元前408年(简公七年):初租禾。魏伐秦至郑而还。
公元前401年(简公十四年):伐魏,至阳狐。
公元前395年(惠公五年):伐緜诸。
公元前393年(惠公七年):魏败秦于汪。
公元前391年(惠公九年):伐韩宜阳,取六邑。
公元前390年(惠公十年);与魏战武城。
公元前389年(惠公十一年):攻魏之阴晋。
公元前387年(惠公十三年):伐蜀取南郑。
公元前385年(出子二年);秦庶长迎献公于河西而立之。
公元前384年(献公元年):止人殉。
公元前383年(献公二年):徒都栎阳。
公元前378年(献公七年):初行市。
公元前375年(献公十年);设户籍相伍。
公元前371年(献公十四年):与赵战高安,败绩。
公元前366年(献公十九年):战败韩、魏于洛阳。
公元前364年(献公二十一年):胜魏于石门。
公元前363年(献公二十二年):攻魏少粱。
公元前362年(献公二十三年);胜魏,虏其将公孙痤。
公元前361年(孝公元年):韩、魏伐秦。商鞅入秦。秦伐魏、伐西戎,斩戎之獠王。公
公元前359年(孝公三年):用商鞅变法。
公元前358年(孝公四年):败韩师于西山。
公元前356年(孝公六年):以商鞅为左庶长。
公元前355年(孝公七年):与魏王会社平。
公元前354年(孝公八年):与魏战元里